在物联网环境中,轻量级分组加密算法是保护其中数据安全储存和传输的关键。轻量级分组加密算法有很多,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KATAN加密算法。
KATAN加密算法简介
KATAN加密算法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分组密码算法,最初在CHES2009上发布。该算法由三类变体组成,分别是KATAN32、KATAN48和KATAN64,它们具有相同的密钥生成算法和加密轮数,但密钥长度不同。
KATAN系列算法不仅使用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作为核心组件,还采用了80比特的密钥和254轮的轮计数器。
在KATAN系列算法中,除了算法主体使用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外,254轮的轮计数器使用的是8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,而密钥生成算法是采用80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,将80比特密钥置入移存器,反馈多项式为80级的本原多项式,每轮80级移位寄存器运动两拍,来获得每轮对应的两比特子密钥。
KATAN加密算法的原理
- 明文分组和密文分组:KATAN加密算法将明文分成两个32比特的块L1和L2,作为算法的输入。同时,算法的输出也是两个32比特的块,即密文。
- 密钥生成:KATAN加密算法使用80比特的密钥生成算法来生成每轮所需的子密钥。该算法将80比特密钥输入到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中,然后通过特定的反馈多项式进行运算,生成每轮所需的两个子密钥K2i和K2i+1。
- 加密过程:在每轮加密中,KATAN算法将明文分成两个块L1和L2,然后执行一系列的异或和位移运算,得到下一轮的中间状态。接着再进行同样的操作,得到最终的密文。
- 子密钥生成:在KATAN算法中,每轮加密都需要生成两个子密钥K2i和K2i+1。这些子密钥通过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生成,其中每轮的子密钥对应于该轮的两个输入块L1和L2。
- 状态转移:在KATAN算法中,每轮加密都需要对明文进行状态转移。状态转移是通过一系列的异或和位移运算实现的,这些运算基于该轮的子密钥和前一轮的状态信息。
KATAN加密算法的步骤
- 将输入的32bit明文记为W=w31||w30||……||w1||w0。
- 第0轮加密输入为32bit明文,L1=u12||u11||……||u1||u0=w31||w30||……||w20||w19,L2=v18||v17||……||v1||v0=w18||w17||……||w1||w0。
- 对于1≤i≤253的轮加密,输入为32bit中间状态,然后执行相同的操作fa和fb,则L1和L2变为:L1=u11||u10||……||u1||u0||fa(L1),L2=v17||v16||……||v1||v0||fb(L2)。
KATAN32算法的密钥生成算法是将80比特密钥置入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,密钥的最低位置入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的0位置。每一轮中,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的位置0和位置1的值作为该轮的子密钥,K2i和K2i+1,并且LFSR运动两拍。
KATAN加密算法的特性
- 高安全性:KATAN加密算法采用了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,使得攻击者难以通过线性逼近法等手段来破解算法。此外,该算法还具有较高的密钥长度和复杂的轮函数设计,进一步增强了其安全性。
- 高效性:KATAN加密算法在保证高安全性的同时,也考虑了算法的效率。该算法的加密和解密过程采用了并行处理和优化设计的轮函数,使得加密和解密速度较快。
- 可扩展性:KATAN加密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,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加密算法或安全协议进行集成和组合。这使得该算法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能发挥其优势。
免责声明: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稿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