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们迈入大数据时代,指纹、面部特征、语音也被纳入信息收集及盗取利用的范畴。这些比你的身份证还全面、精确的数据,若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,后果极为严重。在这样的一个大数据时代,我们的数据与隐私该何去何从呢?

一、隐私数据被过度收集
企业出于“多多益善”的心态,对用户数据持续越位抓取,修图App要获取你的地理位置,购物App需开启录音权限,非游戏类APP越位获取访问联系人权限。当然,他们也会征求你的同意,可一旦你拒绝了这些请求,就不能使用该App,可以说是相当霸道。百度搜索资料,高德地图上查找地址、路线,微信聊天创造了文字记录,淘宝购物留下了交易数据。系统再根据这些海量数据,了解性格偏好,形成人物画像。我们自己看自己时还会存在偏差,但数据不会骗人,最后系统会比你自己还懂你。

二、隐私数据的商业化应用
数据被收集后,不愁没有用武之地。企业对数据最常见的有三种用途:
1、精准营销,优化广告推荐。
2、作为研究样本。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大量数据,美颜app的人像照片,可作为人脸识别样本;语音聊天内容,构成声纹识别的样本。
3、跟第三方营销推广平台合作,通过提供、贩卖数据赚钱;常见的如,你用浏览器A搜索猫粮的内容,之后登陆电商平台B,马上就会出现猫粮的购买推荐。

三、黑产对隐私数据的盗取和贩卖
对于黑产来说,大型互联网公司就是一顿肥美的大餐,他们想尽办法去攻破其数据库。目前主要的数据盗取途径包括:内部员工泄漏、黑客入侵数据库、恶意爬虫等,另外,淘宝卖家,快递点,也是信息泄漏的高频区域。信贷公司、诈骗集团、薅羊毛的黑产人员是这些信息主要买家。在暗网上,有众多明码实价售卖的个人信息数据包,为了隐蔽性一般以比特币为交易货币,而隐私数据也极其廉价,数亿的详细个人信息往往只需要40万人民币左右。

四、AI时代的隐私战
“数据商业化”和“隐私保护”注定是一场愈演愈烈的战争,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场战争可能会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
无死角通信监听
斯洛登向公众披露,NSA在全球建了很多信息拦截点,只要在拦截范围内的信息就会被自动提取通讯内容,包括通话记录、邮件内容、银行卡号甚至密码。而且该系统可以预先设置关键词,在未来匹配到对象时候,就能立即搜索目标,这相当于监控警报。

智能家居的潜在陷阱
智能家居和伴学机器人如今越来越火,而它们在方便你的同时,也将你的大量隐私至于危险境地。联网的家居清楚记录你的作息时间,机器人帮你监督孩子学习的同时,也可能帮助黑客监控着你的家庭,届时,你的家可能也不再是一个完全安全、放松的场所。

五、拒绝“隐私换便利”
虽然我们确实会进入一个越来越“没有隐私”的时代,也有可能“从没有人会去阅读冗长的用户协议”,但“隐私换便利”的论断无疑是伪命题。隐私是一项基本的人权,无论是对企业、个人还是政府,都应该重视它。

政府隐私法规的健全
对于隐私数据被贪婪不加节制的获取,政府已经采取行动。《网络安全法》首批打击目标就是黑客、数据交易公司,互联网公司“内鬼”。“非法获取、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、通信内容、征信信息、财产信息50条以上”,即属情节严重,可入刑。

企业对数据的保护
一方面企业对用户隐私的态度应更加审慎,严格按照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规定,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目的,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;对于已有数据应该做好安全加密工作,从用户登陆到后台数据库层层防护,对异常情况及时监控,确保数据不被非法盗取。

个人对数据的态度
与信息安全最密切相关的还是个人,目前我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。最基本的在使用应用前阅读隐私条款,对各类从产品的安全性时刻保持警惕,有甚者可以学习下加密技术,不要因为科技的发展,丢掉了自己的自由。